主管和客戶的想法老是變來變去?不是都照他們做了嗎?為什麼還是不滿意?很多時候是我們沒有抓到他們的痛點而去解決問題,或者沒有超出預期。
Ïvy買了本書為了提升職場力,更有效率的精準工作,我們要聰明的工作,而不是只是聽命行事的工作,身為上班族的我們,只要抓住其中要點,就可以達到主管的超乎預期。
只有努力還不夠,聰明施力更重要,我們為了達成目標及解決問題,努力的工作,如果弄錯方向,那我們的付出就無意義了。也就是說,想把工作做好,做到水準之上,光靠努力是不夠的,必須學會思考關鍵的課題,是先釐清前進的方向。
現在已經不是穩定成長的環境了,所以為了自我成長更需要懂得思考關鍵課題。並且在職場上提升價值,讓我們的成果超乎主管期待。
過去 | 現在 | |
經營層 | What能力 該做些什麼 | Where能力 該往什麼方向發展 |
管理層 | How能力 該怎麼做 | What能力 該做些什麼 |
基層人員 | Do能力 要如何實行 | What+How+Do能力 該做些什麼, 並如何實行 |
那我們要怎麼讓主管對我們印象深刻呢?首先調整我們「視角」。
提升兩階「視角」讓主管對我們另眼相看
把我們的視角提升到主管的主管思維來思考。如當初主管請我去查要在國外註冊公司所需資料,我們就要思考為什麼主管會要做這件事?是他的主管要求嗎?那我就在跟主管聊天中,詢問他主管對該事,最在意是價錢?安全還是困難度?加上我不想做白工,所以我會間接地詢問式法去調查。
提升兩階視角對我們做事的結果,不只是完成主管的要求,而是替他完成他主管的期待,豈不是讓我們主管對我們另眼相看。
撰寫側寫表,避免視角偏差
#背景
避免視角有誤,我們可以拿我們自己主管來分析背景與職務關係,透過公開個人檔案及聊天過程了解他的資料。如是新上任的主管擁有名校畢業、曾在國際知名企業任職等菁英背景,可能就會比較「急於端出成績」;不具菁英背景的主管,或許比較「注重穩定發展,大於做出成績」。
#職務關係
職務關係則是對象在職位上的立場。不管是組長、經理、總經理,或是專案經理之類,只要能夠釐清這點,就能掌握對方必須向誰報告工作成果,也較容易觀察與工作相關人物。
#期望
在掌握「背景」資訊後,接下來可推測對方的期望。首先是對工作的期望,如「我才剛上任,想盡快做出點成績」等等。
另一種是對我們的期望,如果我們比較沒有工作經驗,對方或許期待「這個新人,應該能提供一些新的意見?」要是一起共事好幾次,對方可能會覺得「應該不用多說,你也懂我的意思吧?」
#目的
為什麼要做這件工作?目的工作也有兩的大方向。其一是「工作上的目的」像是提升市占率、鼓舞士氣等。另一個則是「個人目的」,多半不只是為了賺錢也包括自我實現、成就感等其他目的。
背景 個人背景 | 職務關係 職位上的立場 |
期望 對工作的期望/ 對自己的期望 | 目的 工作上的目的/ 個人目的 |
揪出省略、大眾化及扭曲的訊息
談話時,都很容易不小心偏離主題。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平時隨性聊天內容。
我們:我想要請教組長的問題。
組長:那樣實在太亂來了。大家都說完全派不上用場。根本沒有認真做!
我們必須釐清「那樣」到底是指什麼事。「大家」,大多不是真的和所有人討論過後結果,而是回答人陳述主觀意見。很多人下意識把自己意見用言語包裝成多數人共同決議。
同時,職位越高的人在溝通時「那個啊……」、「那件事……」、「你去做這個」之類的指示代名詞就會增加,經常出現省略的句子。所以提問的時候,要保持警覺、反覆確認語意不明的地方。
以「我們」為主語思考、行動
彼此溝通時,多用第一人稱展現我們在同一陣線。不管是面對主管、同事、客戶,多運用「我們」建構彼此的信任關係後,再提出中立詢問。
總結
我們無法預測未來變化的時代,仰賴過去工作上經驗認真把事情做好,已無法提升個人職場價值。有能力判斷什麼才是必須解決的問題、釐清前進的方向,才是核心晉升力。
雖然我們還不是公司主要決策者,但我們可以透過提升視角訓練自己的換位思考。如果我們是主管會想要怎麼做?或為什麼夥伴會這樣詢問,是否他看的角度跟我們不一樣?
書單連結:關鍵課題思考:比解決問題更重要,速效達成目標的超精準工作法
